伤口何从平复

Last updated on April 5, 2024 am

“Lands ravaged, Cities in ruin, So many lives sacrificed.”

这是笔者博客首页一直不变的 Slogan,也是我的座右铭。虽然是描述的战争,但前三句用来描述灾难后的模样,并无不当。

《铃芽之旅》,新海诚导演与每一位支持着他的观众的又一次三年之约。从《你的名字》的彗星坠地、到《天气之子》的水漫东京,之前的“灾难片”在一步一步的累积上由幻想坠落回现实,最终有了这次的“地龙翻身”(非字面意指作品,仅指所对应的灾难)。
这篇影评不止于这部作品本身——除开作品本身的质量之外,笔者想在快速剖析完故事的框架后发散开来,叙述一点个人对于“灾难”和人类的认识。

以下开始涉及剧透内容。


画面&音乐

这次画面比起天气之子略微有些逊色。总体上来讲两位主人公的外貌设定没有笔者希望的讨喜,并且能时不时看到描写角色时的崩坏;对于“蚓厄”的视觉冲击感也劣于天气之子中的雨龙,从门中冲出时那么宏大的气势到了天上就变成了一根形状不知所云的柱子,关上门后突然爆破的样子也显得过分突兀而夸大,仿佛是突然闯入了一个美漫的作监胡乱改了几笔一样。尽管缺点不少,但依然是日本动画业界 T0 级别的水准,能在如此大的规模上提供出如此巨量的稳定作画(把背景美术当摄像使也太恐怖了)也只有他自己的前作能打败他自己了。

主视觉图

音乐上来讲,RADWIMPS 的曲子永远不用担心,只需要鉴赏就好,RADWIMPS 在制作一些大场面的特殊音像描绘的时候段位甚至在新海诚之上。在最早的 PV 放出(配的是 RADWIMPS - すずめ (feat. 十明))的时候笔者就曾经在社交媒体上提到过,“新海诚被日本文化所桎梏,在做大场面戏码上甚至不如 RADWIMPS 配的乐”,结合上公路片背景来看,确实不虚(会在下面提到)。

复用上一部天气之子的曲子过分了啊(RADWIMPS - K&A 初訪問)

剧情

新海诚在《铃芽之旅》的企划书前言中如此叙述:

这个故事有三个主轴:
一、在 2011 年的大地震中失去母亲的女主角铃芽的成长故事。
二、变成椅子的草太和想帮他变回原样的铃芽,两人之间逗趣而感人的爱情故事。
三、两人通过关闭“往门”,防止日本各地发生灾害 (地震) 的闭门故事。
从九州到东京,再延续向东北,我将以这三个主轴,用公路电影的形式来描绘这个故事。

如此杂糅的主题,又是在日本岛上的公路电影,想要写好确实需要有超常人的组织能力。庆幸的是,拿出这份提案的是新海诚。不幸的是,制作这份提案的是新海诚。“人最难打败的是自己”。

“公路片”

传统的公路片根植于美国的汽车文化。无论是广阔的中央大平原、发达的州际交通网络,还是随处可见的燃料供给、汽车旅馆以及周围一系列围绕“途中”的生意,都是支撑一场“说走就走”的汽车旅行的必要前提。之所以强调“说走就走”,是因为公路片的主角旅行的动机一般不会是一场计划周密,毫无波澜的旅行。“逃离”“自我放逐”是多数成功者的注脚。正因如此,他们的旅行必定是一波三折,缺乏准备,路途上尽是未知的艰难险阻的。克服这些艰难险阻中得到的成长,是公路片主题升华的关键。
新海诚在写下“公路电影”的那一刻,无疑已经想清楚了这一切。

  • 铃芽的离开可以说是毫无预料,比起一般公路片主角至少有一辆车,她连服装都是不适合远行的制服,几乎所有符合公路片要素的“装备”都是在路上获得(经典的“开局一条狗,装备全靠捡”);
  • 路线也是跟随着互联网的指示时时转变方向,继而近乎游遍了整个东日本;
  • 甚至搭车时的方式也从举板子到竖大拇指(非常明显的借鉴美式公路片)。

这种不确定性很大程度上根植了整部片子跳脱的基调。这一点上,新海诚这一初次尝试无疑是正确且成功的。

但他终究没能脱离来自日本文化的桎梏:公路片令人迷恋的基础在于“自我放逐”,这需要一种特异的自由感和略微脱离社会正统的堕落感。

  • 表现在剧情上,铃芽的乖乖女属性很大程度上没有褪去,只有在和被左大臣控制的环姨妈对话时有所激发(还只是着急去救草太);
  • 表现在画面上,路途中各种交通工具的辗转丝毫没有汽车旅行的自主继而自由感,越是向东京前进越是强化了日本社会经济发达地区人居环境拥挤不堪的印象,美式公路片中“路上的风景”只能被向着“常世”中偶尔一瞥的平原景色所替代。
  • 传统的公路片中“自我放逐”带来的会是生活水平的坠落,这种坠落本身也是驱动主角成长的一部分,而铃芽沿途被四处保护,在“体验成人生活”的过程中被社会温柔的接下。这不失新海诚所希望的青涩感,但却失去了公路片应有的让人迎风呼啸的爽快感。

这是文化背景的喜马拉雅,很难逾越。但是他在自己知天命之年走出了这一步,虽然并不坚定,但依然可嘉。

情感

又是一次非常有新海诚风格的情感展示。经典的吊桥效应+众人推动+故意色气的身体接触(亲椅子坐椅子踩椅子我不信有哪个不是故意的,把凳子版草太换回真人想想是什么操作)Combo,让一见钟情的女主在被相较于传统公路片一再压缩的旅途时间内快速的认清了自己的情感。
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君名》后的几作商业电影一再缺失情感细节描写的背景下,这一次公路片所驱动的快节奏情节中实际的情感变化更为浅薄,甚至比天气之子还要钝化。这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导致了观感显著下降:因为太刻意了,一见钟情的就好像假的一样,好像女主太过幼稚了一样。
而新海诚成名之作的《君名》给众人留下的印象就是感情戏,这点的缺乏又叠加弱化了新海诚作为新海诚的叙事优势。Again,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为了逻辑和情感发展合乎观众理解,它需要与其他所有题材抢时长;描写好了感情戏,其他所有主题又会直接砸锅。这份缺憾不好弥补,但是脱离商业化 BG 的转变路上必备的代价。

其他

新海诚剧情服务立意的问题依然没有改进。

  • 作为两块要石的“大臣”的行径多变且毫无逻辑,全片下来也没有多少实际的解释能让人信服;
  • 环姨妈的出现本可以作为灾难后重新适应亲情关系的切入点详细描写,但依然是一笔带过;
  • 对环姨妈的爱情(晚婚晚育)等等的描写隐约透露出新海诚作为上一代人对当今日本年轻人的亲情/爱情观的些许不满,笔者作为本代人读懂之后也只能有些无奈;
  • 草太的爷爷/朋友等等人物都有可以大书特书的切入点(爷爷与大臣的关系,朋友的实际情况、与环姨妈的后续关系);

这些剧情点都有自己可以展开的防线,但全部被这部作品需要塞入的三个主轴所挤压到无法存留。两个小时作为一部电影也属于长篇之作,如此长的剧情依然有这么多缺憾从根本上证明了这一作的剧本编排存在问题。如上,这是转型时必然的代价。

两个小时还是**太赶了,都公路片了拍个全长番剧不好吗!!


地震

震灾

2011 年 3 月 11 日,14 时 46 分 18 秒 (+0900)。

笔者不清楚那场地震后出生的年轻人能否体悟这样的共同记忆,也很难理解“只有日本本土观众才能理解”的言论。至少抢盐的记忆笔者没有忘记,地震后一段时间每天新闻上放射性监测的记忆也没有忘。笔者始终认为,无论在何处,灾难是全人类的
新海诚在访谈中这样提到:

这次出演角色的几位声优也是几乎没有震灾记忆的一代。在观众里面,即使看完这部作品也有大概1/3到一半的人不会联想到震灾吧。正因为如此,我有了“必须要趁现在把这部影片做出来,不能再等到更晚了”的想法。

笔者 05 年出生,大地震当年恰好是 6 岁,是心理学上形成长期记忆的起始年龄。所以没有“震灾记忆”这样的话,在笔者看来莫名有一份苦楚。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驱动,这部片子才被明确的提为对东日本大震灾的悼念与回首:

问:然后,在悼念旅途的最后,角色们前往了日本东北,铃芽的背景也和这个主题相关,可以说这部作品是一部描写东日本大地震的电影吗?
诚:我是这样想的。虽然在电影中我没有明确提及专有名词,但是我在小说中有明确地提到,2011年日本东部发生了震动了整个列岛的大地震。虽然本作基本上是奇幻欢乐的冒险故事,但根源上还是由于那场震灾。

铃芽由九州宫崎県出发,在一路过程中阻止的多次灾难,实际上都是曾经发生过破坏性大地震的地方;直到最终返回老家福岛岩手県:正是东日本大震灾中受破坏最严重的地方之一。

地震在民间流传中常被称为“地龙翻身”,而“地龙”又是蚯蚓的别称。“蚓厄”这个命名,明显有一分承继于中华文化的日本文化色彩,也是新海诚来源于民俗学的奇幻故事的又一次体现。而在奇幻的命名之外,其设定的发作又有着现代地质科学的背景:

  • 红黑的柱状主体 -> 地下的岩浆;
  • “长期压抑” -> 板块张力累积;

如果在观影过程中看懂了这诸多隐喻,片中感情戏的诸多缺憾反而会变得无从紧要:在灾难面前,一切人类的生命及其承载的情感不过蜉蝣之于天地。大自然的冷酷确切无疑的展现。

灾难与创伤

但无论从新海诚还是观众的角度出发,人都终究为人,依然需要优先关心自己承载的情感。在灾难后,人面对灾难一般会有四个阶段的反应,称为“丧失历程”:麻痹、否认、绝望、重建。
企划书前言中提到:

主人公从日常生活中出发,去距离日常生活最远的地方(死亡)再回到日常生活中。主人公会通过这次经历,搞明白日常生活的可贵。就像我们在游乐园坐完过山车,重新站回地上会松口气的那种感觉。我们通过娱乐接近死亡后,会庆幸自己还活着,这是故事朴素而根本的作用,也是我们单纯而困难的工作。

为了还原大地震给人的第一印象,电影中对于 EEW 报警时集中一片的慌乱感等等描绘十分确切,尤其是在铃芽翻开自己幼时的日记时,3 月 11 日那一页的渐强的警报声衬托着对话蒙太奇和重复的涂黑页面(非常典型的创伤后应激反应的症状,感情疏离、重复性行为)。不只地震,每一位有过灾难的经历的观众或多或少都会有部分体验。
铃芽在地震后首先经历了麻痹与否认的阶段,在即将被触发绝望时进入了“常世”,见到了由未来进入的铃芽。由于依然年幼,这部分记忆实际上被压抑到了潜意识中,导致这一心理没有正常的进入重建阶段,直到铃芽重新进入“常世”才最终解决。而这,正是新海诚想要提及的第一主轴:灾难后创伤的平复与个人的成长

“常世”

门后所通往的地方被新海诚称为“常世”,是所有时间的处所,是“蚓厄”栖息之地,也是众生离去时所前往的世界。
从《你的名字》时间之距离,到《天气之子》空间(天地)之距离,《铃芽之旅》本次选择了一个更加遥远也更加难以接近的,生死之距离。如果没有商业电影和他自身题材之限制,这本应该是一个很好的直面灾难后创伤的注脚。
“常世”投影到现实,其实就是福岛受震区被荒废后的模样。蚓厄盘卧之时,是大地震当日的福岛景象;蚓厄被镇压之时,则是地震之后的复苏与创伤。被人类所抛弃的地方终究会被自然所覆盖,远离灯光的地方星空也会变得明亮:因此有了那片令人屏息的原野。
时间如莫比乌斯环一样只是闭合的圆环,串联着铃芽的过去与铃芽的明天。“我是你的明天”,是整部作品的注脚:创伤终有愈合之时,无论过去如何,我们仍有明天。


结语

这是一次立意远大于剧情的尝试。作为“集大成者”,它是“灾难三部曲”中最接近现实的一次选择,是新海诚对灾难多年思考的感悟总和;也是新海诚从《你的名字》Boy meets Girl 的巨大成功中迈出舒适区的一次关键尝试。同样的,他对剧情的把控和感情戏的薄弱等问题也暴露无遗。笔者依然期待,期待新海诚真正的摆脱自己过去的影子,在《你的名字》之外再为自己在动画史上添上不可磨灭的一笔。
作品之外,既是新海诚也是笔者想提到的,大灾难的记忆不应该被磨灭。除了从灾难中吸取教训之外,与灾难的幸存者时刻共情是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的温情所在。虽然《铃芽之旅》不是灾难片,但以灾难为主轴的它与其他灾难片并无不同:灾难中所折射的,是人性的光辉;灾难中所体悟的,是人的成长


参考资料

《铃芽之旅》企划书前言
如果电影拥有改变观众的力量,我希望将这力量用在美丽且正确的事上——铃芽户缔监督访谈

其他关于东日本大震灾的视频资料,以及纪录片:
(资料)日本311大地震 央视报道整合版 2011-03-11
(资料)日本311大地震央视报道整合版 2011-03-12
311大地震发生后 NHK 报道(8h28min)
The Fukushima Nuclear Disaster - Epidemic of Ghosts


伤口何从平复
http://elfile4138.moe/2023/03/Suzume-no-Tojimari/
Author
Matrew File
Posted on
March 25, 2023
Updated on
April 5, 2024
Licensed under